发布日期:2025-03-04 12:28 点击次数:82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枪稿Z(ID:qianggaoz)调教 小说调教 小说,作家:徐元(电影记者,影评东谈主,曾任《电影世界》主编,《环球电影》副主编。),原文标题:《香港导演北上20年:从扛把子到干饭东谈主|徐元专栏》,头图来自:《好好拍电影》剧照
从《少林寺》到《长津湖》,香港导演,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之路上的开山怪。在2022年这个红彤彤的国庆档,四部主要的故事片里,就有两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。他们技艺又快又靓,并且一向以打工东谈主而非艺术家自居,比起内地同业,更有听话、服管、不挑食、不滋事的优良品性。是以,在“新主流贸易片”日渐老到的战功章上,港籍导演起码占了一半。
——枪稿主编 徐元
1
2022国庆节的银幕上,有一部新疆题材的影片《普通袼褙》,其导演名为陈国辉,香港东谈主;另有一部《搜救》,故事发生在东北长白山,导演是另一位香港东谈主、张国荣后期的主要搭档罗志良。
再算上稍早的《海的绝顶是草原》(内蒙古/尔冬升执导)、《少许就到家》(云南/许宏宇执导),《黄金期间》(黑龙江/许鞍华执导),香港导演们果决“打卡”了故国东西南朔的边疆之地。
陈国辉在前作《猛火袼褙》片场,《普通袼褙》大体而言是其姊妹篇。
在选题上、在制作上,他们昭彰比许多内地同业更蛮横、更勤勉。而从截至来看,港籍导演的发愤也一目了然:迄今为止最卖座的国产片里,前10名之中有四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,前20名之中则有七部。
冬眠多年后,尔冬升又执导起了一部少数民族题材。/《海的绝顶是草原》
并且,有鉴于银幕数和票价一直大幅攀升,票房金额的绝对值参考深嗜并不大。反而,咱们更应该看到,从引爆全民的《少林寺》(1982/张鑫炎)到奠定“贺岁档”主见的《红番区》(1995/唐季礼),从施展注解港式作为不错加以好意思式殊效升级的《功夫》(2004/周星驰)到全面同步好莱坞A级动画工艺的《捉妖记》(2015/许诚毅),从重启红色经典的《智取威虎山》(2014/徐克)到界说新型主旋律大片的《红海行径》(2018/林超贤),香港导演,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之路上的开山怪。
2
在“改开”之前的期间里,香港左翼电影公司出品的《三笑》《旷世佳东谈主》等,就果决是内地不雅众未几见但极细心的文娱产物,但彼时无边由上海迁居香港的电影东谈主,只可在港九的影棚内,褊狭地拍着种种各样的达官朱紫、才子佳东谈主故事。
1982年由香港左翼导演张鑫炎执导的《少林寺》,至今仍然可算是最卖座的国产片。
参加到1980年代,李翰蔼然张鑫炎回到大陆,借助内地的天然风貌、文物遗址及一众台前幕后东谈主员,鉴别执导的《火烧圆明园》和《少林寺》,立时成为震憾寰球的名作,尤其是后者,虽未经精准统计,但固执估算约有三四亿以上的不雅影东谈主次,仍然是事实上的、有史以来的国产电影最卖座记载保握者。
而后直到世纪之交,在港片的黄金期里,徐克、王家卫、许鞍华、陈嘉上、刘镇伟、周星驰等一批香港导演,都在内地拍出过无边经典之作,如《东邪西毒》《新龙门东谈主皮客栈》《妄语西游》等等。不外,需要提防的是,其时尽管也都有内地国营电影制片厂参与合拍、协拍,但这批影片九九归一,在气质上、在身份上,都照旧“港片”,其主要市集也在港台地区及新马泰等国。
1994年的《东邪西毒》,完全在陕西榆林拍摄完成。
而跟着2003年的CEPA(内地与香港更细巧的经贸协定)计谋初始实施,内港合拍电影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,纯港产片也不再占用入口电影配额,再加上内地由于房地产大潮涌起而伴生的多厅影城大跃进,内地电影市集初始回话并参加井喷状况,香港导演,随即成为行业的抢手资源。
连带着,履历了蕃昌而严苛的香港电影工业历练的无边电影责任者:编剧、监制、影相、裁剪、武指、武行、飞车特技……都成了新兴的内地电影工业的师傅级忙东谈主、红东谈主。
一时之间,华谊昆仲、保利博纳(即本日的“博纳”)、光泽传媒、小马奔腾、乐视网等民企,致使中影、上影、宁夏电影厂等国企,都纷繁把周星驰、陈嘉上、吴宇森、刘镇伟等香港导演奉为上宾,不但令其担任影片主创,还深度介入了企业打算、神气确立、东谈主才培养等中枢事务。
90年代就来到北京拍摄《武状元苏乞儿》的陈嘉上(左),在参加合拍年代后,一度是各家电影企业争抢的香饽饽。
原因也纯粹,比起绝大多数的内地同业,香港导演不仅在创作上更懂得贸易类型片的章程,并且最紧要的是,在本色的拍摄、裁剪上,香港影东谈主都具备“快靓正”的优良品性,不超支、不超期、省钱又听话。
卓绝是作为类型片,放眼全球,即等于好莱坞,时时也要请来香港班底主握大局。要知谈,套招、拆招、翻跟头、吊威亚、弹蹦床……一系列假想和实行,香港团队既有无尽的创意,更有玩命的勇气。
3
就这么,二十年来,《七剑》(徐克)、《墨攻》(张之亮》、《画皮》(陈嘉上)、《赤壁》(吴宇森)、《投名状》(陈可辛)、《十月围城》(陈德森)、《锦衣卫》(李仁港)、《狄仁杰系列》(徐克)、《西纪行系列》(郑保瑞)、《捉妖记系列》(许诚毅)、《西游系列》(周星驰)……古装作为大片,险些成了港籍导演的自留地。
吴宇森和谐陆港台三地、中日韩三国全明星打造的《赤壁》在东亚列国尽管口碑欠安,但仍然卖座不俗。
然则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跟着期间巨轮驶过(或无妨说“碾过”),新一代不雅众的口味还是发生了紧要变化,再加上作为明星的后继无东谈主,“港风”古装片的市集发达尝鼎一脔,从一鸣惊东谈主到平平无奇的《狄仁杰》三部曲就是明证。
徐克我方也很快求变,他翻拍的红色经典《智取威虎山》(即《林海雪原》)出东谈主想到的叫座又叫好。随即,他所引颈的这条联接了爱国主义心扉、港式作为假想、好意思式大片款式的新型主旋律分娩线,很快地就藉由林超贤和吴京(这位香港影视工业培养出来的北京东谈主)的接力及升级,为当下的中国电影市集产出了最刚猛、最火爆的品类。
而介乎其间的,则是主要由叶伟信和甄子丹互助的《叶问》系列,这套正传、听说、前传一部接一部的年代戏,其实保留的“老港味”不少,剧情上也与当下中国试验辛苦关联,但毕竟不是邈远的古代,更在于其“打鬼佬”主题仍然相合了刻下紧要的社会激情,是以成了老式港产功夫片在今天祸患的遗孑。
天然,时装作为片也仍然是紧要的一块疆土。20年来,成龙、陈木胜、邱礼涛、麦兆辉与庄文强、梁乐明与陆剑青、前期的叶伟信及前期的林超贤,炮制了不少的警匪片、冒险片。
不外,这批影片尽管多数都是“内港合拍”,但在很猛进度上,仍然是传统港片的连续,故事发生地许多也都局限在港九(尽管有些完全在内地搭棚拍摄),是以天然在市集上有一定号令力,致使应当说是“中型片”里的杰出人物,并且其中不乏《寒噤》《窃听风浪》《拆弹大家》等名作,但又不得不说,这批影片重新至尾并未成为市集主流,更兼未能酿成文化局势——要而论之,没能“出圈”。
总之,“作为片”是香港导演最主要的技艺,即等于王家卫、陈可辛、许鞍华、陈果等文艺片大拿,在内地资源丰厚、市集广袤的前提下,也忍不住拍出了我方的作为/战役片。而《一代宗匠》《投名状》《明月几时有》也果然由此呈现出了与老港片完全不同的气质,卓绝是内地演员与香港明星的搀和,不再投契而拼集。
4
不外,港片从来就不只只须“打片”云尔,港片四十年的黄金岁月里,贸易向的“笑片”、“赌片”、“咸片”都收获斐然,而“文艺片”也一直松弛地葆有弹丸之地。
香港电影圈一向有“梨园子义气”,《三少爷的剑》《十月围城》都是挂名监制者(徐克、陈可辛)鼎力促成神气,并在片场承担了更多的导演责任。
然则囿至今天的国情,屎尿屁或无厘头笑剧都很难施展,古惑仔题材也透澈式微,风月片更是只可下台鞠躬,仅有王晶还在“暗度陈仓”但又疲态毕露地连续着赌片(《澳门风浪》系列)及袼褙片(《追龙》系列)的一缕精魂。
稍显不测的是,在无边北上的香港导演里,陈可辛成了堪比徐克一样的告捷典范。若是说他参加内地后早期的作品《若是·爱》和《投名状》,还暂且都是老港片逻辑的扩大升级款,那么随后的《中国合鼓舞谈主》《亲爱的》《夺冠》三部曲,则深度介入了现代中国,果决完全剥离了“香港电影”属性。
无可否定,陈可辛(右)是至今为止,北上的诸多香港导演里,成就最高的一位。/《亲爱的》剧照
再算上他的两大满足门生曾国蔼然许宏宇,鉴别交出了《七月与安生》《少年的你》及《心爱你》《少许就到家》这四部雷同具有高度内地试验主义质感的作品,师徒三东谈主由此在“大华语电影”鸿沟里,打造出了一个紧要的优质剧情片门派。他们潜入试验、提取问题、关照期间的法度、锐度,致使比特地多的内地导演还要出色。
相形之下,杜琪峰、许鞍华、王家卫这三位香港电影图腾级的大导演,“北上”之旅走得并不算唾手,低产的王家卫,严格地说,仅仅在银都的投资下,拍出了一部《一代宗匠》,尽管品性依然不俗,但必须要说,并不比他90年代作品出色。而杜琪峰和许鞍华,则频频地北上又南下,恒久惩处不了水土抵御的问题。
尽管一方面咱们都了了,以杜琪峰和许鞍华(实则还应该加上陈果和关锦鹏)的才华,在内地电影市集全面蕃昌之后,他们面前所达到的本色收获与他们应该达到的期许收获,相距实在太远。
然则,咱们也心知肚明,在今时本日,出于志趣和立场,杜和许也如实只会事事辣手,完全无法像好友徐克那样左右逢源,致使退一步说,他们反璧到“纯港片”鸿沟或者完全退居二线,果然正正直当。
5
内地电影市集狂飙突进,从2003岁首始,恰巧到了整二十年的时分。
纯内地血缘的第五代、第六代导演,骨子里照旧欧陆优质电影的信徒,他们至今在特地进度上,照旧内地电影或曰中国电影的门面担当。当咱们梳理电影史或者需要中国出赛海外之时,张艺谋、陈凯歌、娄烨、贾樟柯、王小帅、刁亦男、管虎们,依旧责无旁贷。
而比他们年青许多的后几代内地导演,尽管其中半数以上仍有“北电出身”之标签,但不问可知,他们的师承相等复杂,港产作为片和笑剧片、韩国造孽片、日本小新鲜、欧洲硬核艺术片、好莱坞万般贸易类型片乃至宝莱坞作品,都是他们学习的范本。而他们搞创作的初志和运筹帷幄,也绝对大相径庭。
其中最典型的是,当属徐峥、吴京、贾玲、陈想诚等这几位演而优则导的票房金稚拙,尽管都广博体现出驳杂而不精纯的导演武艺,却和多位“麻花”系导演一样,由于号准了期间之脉,于是一举成了电影市集乃至中国文艺鸿沟的领军者。
徐峥、吴京、陈想诚、贾玲等演员型导演,如今是电影市集的主力领军东谈主。/《囧妈》剧照
比起第五代第六代,这个更年青也更主流的群落,才是内地电影市集的主要供应商,街谈巷议的种种“爆款”电影,也都由他们炮制。换而言之,是他们而非别东谈主正在为期间代言、正在为环球张目,他们的作品,呼应、安危、总结着今时本日中国东谈主的爱与恨、渴望与急躁、价值不雅与潜章程。
比拟起来,一度自傲无限的香港导演,在这些年里缓缓边际化了,尽管徐克、林超贤、刘伟强拍出了多部卖座电影,但他们的价值主要体当今了“手快”、“活儿好”这么的技术层面。
可堪对比的是,蓝本有着谢晋赶早期的张艺谋一样的“国民导演”气质的陈可辛,正缓缓地变得举步维艰,《夺冠》一地鸡毛,而《李娜》臆度还是胎死腹中。最近他致使坦言,“花费了三年时分”。而关于像马伟豪、马楚成等一批中坚层的香港导演来说,“内地故事”“内地话题”,则仍然是跟我方隔了一层毛玻璃的存在。
一度炙手可热的彭浩翔(左)在今天的影市上险些湮灭了。/《春娇与志明》花絮剧照
至今,林岭东、陈木胜还是在世,而一度煽风焚烧的彭浩翔、陈嘉上、刘镇伟等险些遁入,成名的香港导演中,似乎只剩邱礼涛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精进踊跃,兼顾着抒发与市集。天然,此外还有未几的一些年青东谈主,则透澈总结了“纯港片”的小天地,专心拍着土产货属性的小成本的粤语文艺片。
不外,当咱们看到以玄色造孽为业的尔冬升也拍出了《我是路东谈主甲》和《海的绝顶是草原》,而庄文强拍出了《无双》,王晶拍出了《追龙》,曾国祥拍出了《少年的你》,至于周星驰,仍然在磨着新片的殊效,《寒噤》系列仍然会握续拍下去之时……就会发现,擅于变通、爱岗敬业、人命力松弛的香港导演,天然式微了,但依旧是中国导演里的一支精锐部队。
许鞍华在《黄金期间》片场,她孳孳汲汲一直不为外界所动地拍电影,也恰是香港电影的精神。
只不外,也曾最为迷东谈主的老港片里的那些元素:商人情面味、摩登都市风、情义两难全、庙堂江湖之间的不灭争斗,以及那绝不守密的活色生香的人命力和乐不雅主义,在今天的内地电影或港产电影里,都还是渐渐湮灭无踪了。创作里的“灰度”越来越少,“港味”就越来越辛苦用武之地。
6
在借来的时分借来的所在上,香港成为东方之珠。
1970年代中期之后,香港电影之是以异军突起,实则亦然来来频频的无边内地影东谈主,由上海迁移到香港之后开枝散叶的截至。比如邵逸夫、洪金宝、周星驰,其实就是老中青三代的宁波老乡,而李翰祥是辽宁东谈主、胡金铨是北京东谈主,成龙籍贯安徽、王家卫生在上海、许鞍华系中日混血、徐克和陈可辛则鉴别出自越南和泰国华裔家庭……这些信息,关于港片迷来说,无非是些知识。
是以,中国电影的创作中心,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,转折而漫衍转到七八十年代的香港、西安、台北、北京,到了今天更是蚁集在北京向阳区,于是,陕西东谈主张艺谋、福建东谈主陈凯歌、湖南东谈主冯小刚、山西东谈主贾樟柯和宁浩、上海东谈主娄烨和徐峥、北京东谈主吴京和路阳、贵州东谈主毕赣和饶晓志……连同台北东谈主陈正谈、香港东谈主林超贤,十足北漂着,其实也就是历史轮回。
因此所谓“香港导演北上”,实则不外是一个伪命题,向来仅仅电影业的日常。权柄和老本,决定了电影东谈主就像牧民一样,必须不休地迁移——他们不仅要在空间上找寻着分娩基地,更要在创作上追赶着新的选题主张:在香港时,该拍无厘头和古惑仔;而到了北京,则该拍丧胆松手和虽远必诛了。
功夫片、警匪片、言情片、搞笑片、风月片、赌片、鬼片……从197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,“港片”明朗了近40年(算上更早的邵氏和电懋期间则是60年),连同金庸、亦舒、倪匡的演义,以及数代天王天后的流行歌,“香港平常文化”发射了亿万华东谈主。这是“亚洲四小龙”期间,经济蕃昌的遵守,但更是想想通达、同时兼备、百花皆放、东西会通的遵守。
是期间、是环境,让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自满了一多半电影导演,他们中的许多东谈主,中学毕业后以学徒身份参加片场,拿着不高的薪水,从场记、好意思术、导演助理、副导演身份缓缓进步为导演,谨小慎微地按照A组B组配置,以最快的速率(致使不错仅仅七天、十天)多快好省地拍戏,他们的嘴里,从来不提艺术追求或好意思学立场这些大词,只求打好这份工,搵钱养家生计。然则,恰是在这么的局面里,一个海外世界为之瞩运筹帷幄电影局势或曰电影家数——“香港电影”——由此降生了。
当经济重点缓缓北上,故国内地越来越肥饶之后,电影候鸟们也纷繁离开了香港。他们传播了类型片的创作福音、手把手历练了一批批的演员和幕后责任者,也拍出了无边范围更大的作为片、古装片。内地电影媒体对他们的高规格细心,很让这批香港导演大喜过望,此前不会说的文艺表面、行家名讳,也初始武装起了我方的发言。
不外,风骚风吹雨打去,时至今天,蓝本含义就特地迁延的“香港导演”,和“第五代”一样,无非是基于出身而对一个导演群体比较便捷的归类,还是不再能和某种特定的作家抒发、影像立场关连联了。致使“香港电影”这个也曾闪闪发亮的名词,不仅对年青不雅众来说莫得主见,并且眼看着也果然就要变成一个历史词条了。
在片场,过去说着广东话,如今讲着普通话,一晃神间,香港导演能够会咂摸到,再也莫得“重新来过”的契机了。
《好好拍电影》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枪稿Z(ID:qianggaoz),作家:徐元(电影记者,影评东谈主,曾任《电影世界》主编,《环球电影》副主编。)